Re: 我是大一新生....想加入橋牌社....要去哪阿. …

看板bridge (橋牌)作者時間22年前 (2003/10/25 19: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9 (看更多)
【 在 ambulance.bbs@ptt.cc (oe) 的大作中提到: 】 : ※ 引述《beginner.bbs@bbs.badcow.com.tw (我是初學者)》之銘言: : : 雖然我目前已經不是袁老師的學生了,但是我忍不住要出來說一下公道話 : : 一)當初袁老師一再強調,他所教的基本制度著重的是非常基本的自然叫牌邏輯, : : 目的是在於讓初學者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建立自然制的觀念,還有他教的制度最大的好處 : : 就是方便學生在基本觀念建立熟稔後,可以很輕易的學習其他制度,老師常常說, : : 他絕沒有要求學生只打這套自然制,他一直希望學生觀念ok之後,社內可以有各種制度, : : 但是他強調學生要學第二套制度的前提就是基本自然制觀念要夠好,只是因為我們 : : 不夠用心,基本制度還會常常出錯,更遑論去學第二套制度吧 : : 我想大部分中國跟中山的同學應該是基本制度的功力還不夠,所以袁才沒有教第二套 : : 甚或第三套制度吧,二年前我就聽員所開的精準制跟二蓋一,真的比自己看書要快很多 : 自然叫牌邏輯找一個中手以上的人來教相信同樣可以清清楚楚 : 也許橋藝播種者更為專業吧,那又如何? : 重點是,他的制度實在很不實用 : 諸如沒有十三點不開叫,AKQ有其二的嚴格弱二 袁老師的這套制度精神就是為初學者的 我以為 對初學者來說 十三點才開叫並不會不實用 新生的主打還不夠熟悉 未成形 有時候即使是足點的成局合約都會打down 那麼十點 十一點的開叫 就算搶到/叫到合約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吧? 嚴格弱二亦同 初學者常會搞不清楚狀況 而隨便使用弱二 常常不是lose 一局 就是被殺的飛天 且在叫牌/牌質/牌理 尚位通透前 也比較好去判斷同伴開叫弱二的牌 : 自以為的袁式兩梅花,叫不清楚又沒意義,還有瑣碎的低花答叫系統 ^^^^^^^^^^^^^^^ 我並不會感到瑣碎困難 覺得很自然 也比 一般自然制的低花反序 更自然好用 : 如果你想玩牌,學什麼都無妨 : 如果你想贏牌,這些觀念幫助並不大 : 你覺得初學者應該往哪條路走? 我是大學二年級才加入橋藝社學習橋牌 以前完全沒有碰過橋牌 也不會打一般的黑橋/簡易橋 如今大三 習牌一年而已 還是一個新手/初學者 我的感覺是 以初學者的角度來說 使用這套制度應該還算不錯 : : 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以前袁教我們的時候一直鼓勵我們去國際橋藝中心打牌, : : 但是,我們社員去了之後,發現橋藝中心部分的橋友似乎對初學者非常不友善, : : 所以社員就慢慢不想去了,然後我就在橋藝中心聽到有橋友說是袁不讓學生去的, : : 其實他是一直很鼓勵學生去的,我們也希望學弟常去磨練,但是就是有橋友跟我們說, : : "程度不夠就不要來鬧場",即使我知道只是極少數網友的想法,但是對我們的新生 : : 卻是打擊很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每個人的制度系統不一樣,除非是有經驗 : : 的學長帶去,不然我發現,同一付牌每一個資深橋友的見解都不盡相同,這樣對初學的 : : 新生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如果是有基礎的學生,可以多聽意見以參考求進步, : : 但是新生卻會因此而迷失,不屑於加強基本觀念,倒是一天到晚背一些特約, : : 我們就有一個大二學弟因為這樣,特約背一大堆,但是觀念卻很差,怎樣說都說不聽 : 當然學牌的人每個都是從初學者一路走過來的 : 不過雙人賽不若自己練牌,有時間限制 : 如果為了一些基本的主打,基本的防禦,甚至基本的制度叫牌長考十分鐘 : 那其它人還打什麼? : 把基本功夫練好再去打雙人賽,對別人也是一種禮貌 : : 三)我還是強調一件事,雖然我們現在因為社員意見分歧所以沒再請袁來帶,但是我可以 : : 體會為何中國跟中山還是相信袁的教學,我猜想他們的學長一定是跟我一樣,經過二年後 : : 真的知道袁的教學方式在國內的確有獨到之處吧,所以請有疑慮的橋友跟網友親自去 : : 看看他的上課後再做評論比較公正,不然總是以訛傳訛,對橋藝推廣其實是一大傷害 : 我是不知道他現在的「教學功力」到底變得多強悍 : 不過聽說他今年暑假辦的大專橋藝研習營,似乎風評並不好 : 這可能要請有去躬逢其盛的人現身說法一下,看是怎樣的一個情形 對於帶初學者的教學功力與專業/用心 身為他學生我認為不需要多說什麼 可以的話 各位大哥前輩去聽聽看袁的課就可以了 中國醫藥學生 Kstar -- ※ 來源:‧靜宜大學計算機中心bbs站 bbs.pu.edu.tw‧[FROM: 218-162-16-208.HINET]
文章代碼(AID): #_cb-T00 (brid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_cb-T00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