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重讀《第三帝國興亡史》有感之二。

看板Paradox (P社)作者 (伊達楓)時間15年前 (2010/03/28 21:00), 編輯推噓7(7018)
留言2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 (看更多)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25993637 這次的主題是威瑪共和、經濟大恐慌與希特勒。 其實學界早就已經有了共識,「沒有經濟大恐慌,就沒有希特勒。」, 德國歷史學者Klaus P. Fischer在他所撰寫的《Nazi Germany》*1書中稱: 「....希特勒跟納粹,終究只會是一堆右翼極端分子而碌碌無為。」 而綜觀整個二十世紀的前三十年,威權與獨裁,甚至是法西斯體制,都是那 麼的普遍,那麼的不令人驚訝之存在。納粹卻能在這之中如此的特異獨行, 除了它是德國,歐洲那麼強大的國家外,希特勒跟他的納粹主義恐怕是“功 不可沒”。 當然,究竟這個“奧地利的下士”與其思想有何特別之處,他是日耳曼人的 “必然”還是“偶然”?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這次筆者想說明的,是就William L. Shirer、Sebastian Haffner等幾位學 者對於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做一個綜合性的陳述與結論。 要談論這個話題,自然是要從威瑪共和*2談起。 這個在德國的城市威瑪(Weimarer)所誕生的民主政體,打從它呱呱落地 ,就是爹不疼娘不愛。著名學者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曾在他的經典《 極端的年代》中開出四個民主的條件: 1.公意承認的合法地位 2.統治民眾間的同質性 3.民主政府無須大有為 4.環境需要是富裕繁榮 上述中可曾見到1920年代的德國符合何種? 即便是拿近代的政治學家們提出的民主鞏固、民主化理論的條件來一一比對 ,亦絲毫不見任何這個體制應該要長遠存在的理由。 但不論如何,威瑪共和它還是存在了,只是其先天不良注定了即使沒有希特 勒,也終將在某個年代崩潰。因為它連最基本的條件“公意承認的合法地位” ,都是那麼的勉強。Haffner在他的《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書中說:「這是個 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道盡了一切。 古斯塔夫‧施特雷斯曼(Gustav Stresemann)是威瑪共和在20年代最無法忽略 的政治家,他企圖領導這個百般艱難的國家,走出衰退,重回大國地位,而 他也幾乎成功了。這位外長首要面對的是臭名昭著的凡爾賽和約,這個公認為 “二十年的休戰書”所加給德國的枷鎖是如此的沉重,姑且不論其他的,光是 經濟上就足以讓這個民族窒息。施特雷斯曼面對英法的索賠,治療方法非常的 有效--以無限通膨,促使德國失去一個國際能接受的貨幣來擺脫這些債務--, 他成功了。最後美國人終於插手,並帶來了許多的貸款促使德國經濟重新振作 。看似一切都有了希望。 然而,施特雷斯曼卻忽略了一個重大的影響。惡性的通膨把德國的中產階級所 有的儲蓄都剝光了,他們絕大多數都失去了畢生的所有,儘管後來的繁榮暫時 把這個弱點掩蓋過去,但這終將有爆發的一天,而且來的很快。 「手術成功了,但病人卻死了。」 這是對於施特雷斯曼的事業最好的描述。*3 如今重新觀看1929年的那場大恐慌,今天的諸位想必都是感同身受吧。 那時的災難比今天嚴重的多了,幾乎整個世界風雲變色,許多國家都無一倖免 。霍布斯邦在《極端的年代》中的討論非常的精彩,在此就不加贅述。 威瑪共和那脆弱不堪的經濟,也很快的就在美國的退出後崩潰。隨之而來的是 以令人聞風色變節節攀升的失業率,希特勒主政後稱“我讓六百萬人有了工作 !”多半是實情。 而在這樣的慘況之下,極端主義很快的就再次的抬頭。 本來,右派的政治菁英就不怎麼喜歡這個共和體制,他們朝思夢想的是希望恢 復霍亨索倫王朝,軍方在這方面倒是跟立場一致。至於企業家們則是恐懼著共 產黨的得勢,殊不知這時的社會黨人也正焦頭爛額,不知所措。中產階級跟工 人(就經濟上來說他們已經沒啥差別了)對於政府的無能跟生活的困境之憤怒也 到達了容忍頂點,即將爆發。 沉寂一段時間的希特勒又重出江湖了。 Haffner在的著作中強調納粹上台的原因有三點: 1.經濟的惡化 2.復甦的民族主義→他認為德國人所習慣的中央集權跟軍國主義陰魂始終不散 ,相對於共和體制的軟弱政府,人民情願要一個強人領導 復興大業。 3.希特勒的才能→這個男人有著把各方勢力凝聚到他旗下的本事,三教九流都 能掌握。 夏伊勒在他的《第三帝國興亡史》中,則格外的強調了右派主政者如施萊歇爾 (Kurt von Schleicher)跟巴本(Franz von Papen)的自滅與對希特勒的低估, 還有國防軍本身的縱容。尤其是後者,儘管戰後他們不斷的抗辯自己如何反對 納粹,但在1933年最有能力阻止這場悲劇的就是軍官團,而其立場是如此的明 顯易見的。 事後回顧,其實在威瑪共和最後一次的自由選舉中(1937.07.31),納粹黨的得 票率僅有37.3%,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 那麼,究竟是誰支持了希特勒?--Klaus P. Fischer在他的著作中問道。 *1.這本書是我偶然在簡體書店買回來的,雖然我查不到作者的資料(該死的英文) ,不過,這算是一本相當不錯的納粹德國史。 *2.郭恒鈺先生在他的《德意志共和國史話》對於這個名稱頗有意見。 *3.說來有趣,關於這段史實,我反而推薦宋鴻兵的《貨幣戰爭 2》,撇開猶太陰 謀論不談,其中引用不少沙赫特(Horace G.H. Schacht)的著作,在討論怎麼 操作這段“金融遊戲”時,有許多生動跟可讀性的描述。 -- 某春天的早晨,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微風吹來真舒服。 月英:空氣很好,正是適合沉思的時候... 伊達楓:我有一個很重要的事要跟妳說! 月英:.........(疑惑貌)                  結局請看續集(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151.149 ※ 編輯: fatisuya 來自: 111.255.151.149 (03/28 21:00)

03/28 21:35, , 1F
37.3%這在多黨的體製下得票率算很高了吧= =
03/28 21:35, 1F

03/28 22:50, , 2F
作者是德國人,德國史的話,大概都會講到這位費雪仁兄
03/28 22:50, 2F

03/28 22:51, , 3F
印象中,他好像有納粹德國三部曲的研究
03/28 22:51, 3F

03/28 22:59, , 4F
但還沒有到可以獨裁的地步.....
03/28 22:59, 4F

03/28 22:59, , 5F
台灣有關於費雪的書嗎XD
03/28 22:59, 5F

03/28 23:34, , 6F
當初政黨輪替也不過 39.3%
03/28 23:34, 6F

03/29 00:45, , 7F
樓上,至少那時候民進黨是"民選"總統,納粹可不是
03/29 00:45, 7F

03/29 03:43, , 8F
納粹的上台與掌權也是靠民主途徑喔...
03/29 03:43, 8F

03/29 07:01, , 9F
想到台灣,在第二點也不太符合......
03/29 07:01, 9F
※ 編輯: fatisuya 來自: 111.255.136.102 (03/29 08:27)

03/29 13:10, , 10F
人的差異性其實不大~同質不同質通常是操作出來的政治問題~
03/29 13:10, 10F

03/29 13:17, , 11F
能不能獨裁,和得票率無關,和軍方有無支持有關
03/29 13:17, 11F

03/29 13:18, , 12F
作者應該就是藉這低得票率在暗指軍方支持才有獨裁納粹
03/29 13:18, 12F

03/29 13:37, , 13F
獨裁跟得票率不見得無關~民主政制也是有可能走向專制進而
03/29 13:37, 13F

03/29 13:38, , 14F
出現強人獨裁...特別是像納粹這種意識形態強烈的政權~
03/29 13:38, 14F

03/29 13:39, , 15F
若不是群眾在相當程度上默許了這種狂熱~是很難成形的...
03/29 13:39, 15F

03/29 13:41, , 16F
把責任推給軍方有點像轉型正義常見的"找個對象出來面對"..
03/29 13:41, 16F

03/29 13:43, , 17F
樓上,但作者指出納粹的得票率是低的耶......
03/29 13:43, 17F

03/29 13:45, , 18F
我的看法如一樓~在多黨制下近四成的得票已足以取得組閣權~
03/29 13:45, 18F

03/29 13:46, , 19F
再者~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說明有共容利益的小集團會比
03/29 13:46, 19F

03/29 13:47, , 20F
共同目標模糊的大集團來得有效率~(大小跟規模無一定關係)
03/29 13:47, 20F

03/29 13:48, , 21F
何況是將近四成的"小集團"...只要他們能讓其他人閉嘴~甚至
03/29 13:48, 21F

03/29 13:50, , 22F
接受這種體制~那這種責任就不該只是特定人物或團體的事了~
03/29 13:50, 22F

03/29 14:35, , 23F
容克和軍方對納粹的支持固然是納粹能獨裁的基礎
03/29 14:35, 23F

03/29 14:36, , 24F
但是再多黨的體制之下 能拿到快40%的得票率其實是驚人得
03/29 14:36, 24F

03/29 14:37, , 25F
nra7346推文超過3行了....
03/29 14:37, 25F
文章代碼(AID): #1BhrBivZ (Paradox)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hrBivZ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