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惡魔城:闇影主宰》後魔戒時代的二元 …
Castlevania: Lords of Shadow Original Soundtrack
Music Composed and Conducted by Óscar Araujo
Music Performed by Bratislava Symphony Orchestra, Spain
老實說,第一次聽這部配樂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什麼感動。感想大概就僅限於:「喔,
錄音還不錯,很龐大的作品……但,主旋律呢?」
迷迷糊糊聽完了完整的一次後,有幾次想過要再好好聽完一次,但每次只聽完前兩首後,
我的熱情大概就被澆熄了大半。即使有細膩的器樂編曲與龐大的交響樂團和人聲合唱,總
是熬不過第六首(我想我的精神狀態應該一直都不太好吧),就被我遺忘了將近半年。直
到IFMCA(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公佈了2010年的提名名單
後,驚見被我遺忘在角落的《Castlevania: Lords of Shadow》居然在年度最佳電玩及互
動多媒體音樂提名之列,而Óscar Araujo更獲年度新人作曲家的提名,讓我終於有一個
比較熱血的理由,去好好省視這部配樂到底有什麼驚人之舉。
在這期間也稍稍閱讀了一下其他人對這部配樂的評論,然後大家居然都不約而同的指向這
部配樂最特別的部分:整部配樂只有兩個可供辨識的主題旋律(整張專輯也有66分鐘啊)
。
這兩個旋律分別是以音階爬升為主體的A旋律,以及下行四連音動機為開頭的B旋律,都不
是太長的旋律,但卻以不同的方式或拆解或結合等變形變奏方式,散落在龐大的篇幅與和
弦之中,直到最後一首〈Love Lost〉這不到一分半鐘的曲目中,才以清晰果斷的方式,
前後結合這兩段;而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次聽會讓人如此失去專注力的原因,老實說個人頗
建議本張專輯應該從最後一首開始聽起。
整部原聲帶大約可拆解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從曲目1到曲目6氣勢磅礡的動作音樂,中段較
為靜謐細緻的地圖音樂,以及以重要戰鬥或劇情為主的第三部分。在抓住整部配樂的兩大
主旋律後,聆聽整部配樂就變成在玩「米奇在哪裡」的遊戲了。
作為開頭曲目,〈Besieged Village〉很大膽的未使用任何主題,通篇是龐大的管弦人聲
齊放,低音提琴的低頻節奏與定音鼓宛若戰鼓般的運用令人印象深刻,曲式走向是若有其
事的高潮迭起,頗具交響詩的態勢,不像時下動作音樂的呆板節奏,人聲適時的推波助瀾
更強化了史詩印象。順帶一提,本張專輯啟用的Bratislava Symphony Orchestra計120人
,合唱團80人,演奏人員共計200人,是名符其實的大編制。
〈The Warg〉開頭的打擊轟炸後,由弦樂部接手A旋律的開頭,再由法國號將上升音階以
壯麗的性格演奏出來,並佐以人聲強化,而低音提琴與定音鼓的運用依然充滿能量,讓人
聯想《黑暗騎士》的配樂也是運用充沛的打擊來彰顯蝙蝠俠的能量一般。接續的〈
Hunting Path〉結構類似〈The Warg〉,只是旋律A的處理方式較為淡化,以變奏的方式
磨平凸顯的高音,中末段低音提琴拉扯的數字低音和《魔戒》的戒靈主題前奏有致敬性的
相似。
個人最愛的動作音樂首推曲目6〈The Ice Titan〉,這是一首描寫主角與遠古泰坦魔物對
戰的音樂,開頭以小提琴部快速換弓的弓法所營造的僵硬感,描繪泰坦魔物冰石組成的巨
大身軀,打擊部的喀拉聲響則像極了泰坦移動身軀的摩擦音色,在人聲的引導下,法國號
奏出A旋律與B旋律頭尾相接的結合,隱藏在人聲與小提琴部的高低音切換之中,續危機性
格再現,銅鑼巨響導出長號與小號的音階對位。再一聲銅鑼後,曲式趨向蟄伏,定音鼓的
滑音與提琴部的不和諧音帶出詭祕感,音階拉抬後再度顯現盛大。全曲編曲上相當細膩,
旋律上更是性格多變卻又行雲流水。
本張專輯的動作音樂都是呈現管弦樂與合唱團交織而成的澎湃力道,卻不會淪為疲勞轟炸
,細膩的編曲呈現出一種別出心裁的敘事感,具有強大的戲劇張力。
而同樣的細膩手筆也呈現在幾首較為靜謐的地圖音樂裡,〈The Dead Bog〉由巴松管引導
的低迷前導,弦樂與定音鼓接手後持續堆疊的音階,配合次世代主機的精緻畫面,形成一
種壯闊的風景,卻又遮掩不住某種既黑暗又悲壯的氛圍。
〈Labyrinth Entrance〉以銅管滑音開頭,彷彿是在黑暗中摸索,隨著單簧管的引導,音
樂性格也逐漸明亮起來,直到弦樂奏出B旋律,才如同柳暗花明一般。〈Waterfalls of
Agharta〉是個人相當喜愛的地圖音樂,以輕柔的弦樂與豎琴彈撥為主體,弦樂的部分靜
謐的如同冥想,但其實編曲上是相當別緻的,大提琴的合奏也溫暖的如同春風,尾段的抖
音則隱隱暗示即將到來的危機。
其他如〈Agharta〉、〈Maze Gardens〉及〈Castle Hall〉也都有相當程度的戲劇性編曲
,適合在夜深人靜或是讀一本書時,細細的品味其不同於一般電玩音樂所蘊含的古典風格
。
〈Cornell〉是三大闇影主宰之一的狼人的劇情音樂,其實也是對過往英雄墮落的故事所
作的哀悼,所以性格上也是偏黑暗。開頭以B旋律的四連音變奏,黑暗性格的弦樂在情緒
上的起伏不大,卻仍擁有高水準的細膩編排。而相較之下〈Carmilla〉的吸血鬼劇情音樂
則顯得張牙舞爪,因為是遊戲中的QTE(Quick Time Events)戰鬥音樂,人聲運用的相當
驚心動魄。而做為曲目最終魔王的動作音樂,〈Final Confrontation〉結合先前戰鬥音
樂的風格與A、B兩個旋律,卻企圖展現更強大的音樂魄力,大鼓與鈸的敲擊成為主要印象
,當然同樣行雲流水的編曲依然少不了,雖然不若〈The Ice Titan〉那樣令人喜愛,但
作為最終的戰鬥音樂已令人滿足。
〈The End〉希望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在此有所了結,卻仍無法達到這場旅行的目的,悲劇
性格滿溢全曲,中段至末段由細微人聲和絃樂組成的樂段相當動人。
走筆至此,似乎和副標題沒什麼關係,因為,這是本張專輯埋設的最大伏筆。
時間來到泰倫斯馬力克的《永生樹》在台首映後的幾天,賭著可能睡著的風險,來到電影
院觀看這部評價兩極的電影。電影本身誨澀難懂,意象充斥,卻有著一則最古老的命題:
二元對立。從生命與死亡、光與影、父親與母親、純真與邪惡、上帝之道與自然之道等,
我猛然想起,《惡魔城:闇影主宰》的配樂也是以兩個旋律作為主軸,一個上行一個下行
,對照遊戲中有關光明與黑暗的詮釋:「……他們的光明面升入天堂,卻把黑暗面留在人
間」兩個主題就是光與闇不是嗎?
光明與黑暗、上行與下行,這並非Óscar Araujo的獨創,Jerry Goldsmith也曾在《星戰
啟示錄》中使用過類似的手法,但巧妙的是,《惡魔城:闇影主宰》並沒有聽起來如同表
面上的「光明與黑暗」,反而氣質相當類似,都是帶著悲壯性格,似乎暗示所謂「光明與
黑暗」其實本是一體,並非「對立」的存在。
同樣是史詩型配樂,這讓我想到《魔戒》的音樂在設計上有著明確的正邪對立,光聽音樂
就能辨認。但《惡魔城:闇影主宰》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提示,甚至沒有為邪惡方寫下任何
可供辨認的主題,只有靠音符與氛圍的堆砌。而對照起主角的命運與三位闇影主宰的背景
故事,更加深了我對所謂「二元相對」的印象,而作為專輯中最後一首曲目的〈Love
Lost〉將兩段旋律的結合,似乎就是最好的暗示,這也讓整張專輯提升、甚至多了些哲學
性的層次。
(其實〈Love Lost〉在遊戲中並非最後一首,甚至〈The End〉也不是,但專輯上這樣的
編排,或多或少有支持了這個感想)
整體而言,《惡魔城:闇影主宰》在音樂的細膩度有了更長足的野心,主題上的運用也強
烈的與其他相似作品有所區隔,在電玩音樂上又豎立了一堵更高的牆,等著被超越。
01 Besieged Village 4:22
02 The Warg 3:25
03 Hunting Path 2:28
04 The Dead Bog 2:31
05 The Swamp Troll 5:02
06 The Ice Titan 4:12
07 Labyrinth Entrance 3:16
08 Waterfalls of Agharta 2:44
09 Agharta 1:26
10 Cornell 4:11
11 Maze Gardens 3:18
12 Castle Hall 4:08
13 The Evil Butcher 4:10
14 Laura's Mercy 1:37
15 Carmilla 2:02
16 The God Mask 1:18
17 Belmont's Theme 2:53
18 Final Confrontation 6:08
19 The End 5:46
20 Love Lost 1:26
--
Midway upon the journey of our life,
I found myself within the forest dark,
For the straightforward pathway had been lost.
《The Divine Comedy》-Canto I, by Dante Alighier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40.1.41
推
07/03 02:14, , 1F
07/03 02:14, 1F
推
07/03 14:14, , 2F
07/03 14:14, 2F
推
07/03 21:03, , 3F
07/03 21:03, 3F
GAME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遊戲區 即時熱門文章
33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