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EU3奧地利戰記‧第五章

看板Paradox (P社)作者 (輕羅小扇撲流螢)時間17年前 (2007/11/03 17:21),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近因著迷於Clive Barker's Jericho,因此EU3的進度大  為延宕,非常高興這週總算將念茲在茲的理想又實現了  一小步。) ---------------------------------------------------- 奧土之戰結束後,帝國的勢力範圍到達了波斯灣,名義上已 重建了古羅馬帝國在東方的疆界。然則皇帝很清楚,實際上 離理想還差得很遠。對內,皇帝的權力仍然受制於帝國議會 ;對外,皇帝只能透過封建的形式遙指臣屬的附庸國。皇權 真正管轄之處,仍然未及於原東法蘭克王國的版圖。這讓慕 古的皇帝時常感到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很滿意帝國 在其手中已在形式上恢復了古代的光榮;另一方面,他卻擔 憂這個體質孱弱的神聖羅馬帝國因為急進的擴張而超過其負 擔限度。因此,在皇帝的晚年,帝國完全停止一切對外擴張 而予民生養休息,這段黃金時期使得帝國經濟繁榮、倉廩充 實,堪稱是憂患的帝國歲月中難得的Pax Germania(日耳曼 的和平)。 1678年六月,利奧波德在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路上溘然長逝 。帝國議會很快就以6:2的票數推選奧地利哈布斯堡家的約 瑟夫(Josef)為皇帝。 約瑟夫是利奧波德倖存的第三子,在利奧波德的栽培下具有 不遜於當代任何一位風流人物的才幹(行政7-外交8-軍事8) 。由於約瑟夫曾以儲君的身分視察過帝國的亞洲、非洲、美 洲殖民地,因此他比其父祖輩更多了一種廣闊的國際觀。在 他的思維中,數千年來被視為「天下」的整個歐洲,不過只 是全世界中極微小的一塊區域。也因此,懷著一種少年得志 特有的傲氣,他心目中的帝國並不侷限於紛擾的歐洲大陸, 而是在他眼前無限展延的遼闊世界。 由於先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帝國此時國庫充盈,四海昇平, 這在胸懷大志的年輕皇帝手上立刻變成一種實踐理想的工具 。然則,由於帝國的海外殖民計劃起步太晚,當時號稱遍地黃 金的新大陸早被捷足先登的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瓜分 殆盡,帝國除了幾塊貿易站外已不可能再有發展空間。新大陸 殖民的不順遂,讓皇帝將眼光轉向亞洲。亞洲早經高度文明的 開發,腹地廣大、物產豐饒,且尚有許多值得再開發的潛力,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裡是遠比新大陸更具價值的殖民地。在西方 諸國忙於歐陸紛爭之際,設若帝國能趁機搶先在亞洲站穩立足 點,獲得的利益將遠遠超過新大陸的殖民。於是他的目光落在 了東亞大陸,傳說中的百萬之國‧中國。 但是,問題在於:亞洲已有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稱雄一千餘年。 姑不論早從希臘時代,「東方」就一直是代表高度文明的抽象 概念;就算是到了近代,以中國為首的亞洲不論人文或科技都 遠勝過剛從黑暗時代覺醒的西方。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 主要來自於四百年前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書中所介紹 的中國被分成兩部份:由蒙古人佔領的北方被馬可波羅稱為「契 丹」(Cathay),南方則是由「蠻子」(Mangi)統治的「行 在」(Quinsay,南宋首都杭州)。一直到佔領日本,帝國才 對當時的中國有更多的了解。 蒙古人一度在東亞大陸建立彷中國制度的元帝國,但很快就 遭到漢人強大的反擊而退守北方草原。1368年,出身貧賤的 洪武帝(Honwu,明太祖朱元璋)在統一的態勢下宣佈新王 朝的誕生:明朝,或稱大明國。新王朝建立之始,除了初期 發生爭奪皇位的內戰外,中國曾一度發揮巨大的政治與文化 潛力,北逐北元、南平安南,並曾以數萬人的艦隊遠達歐洲 人認知範圍的阿拉伯半島。當時的中國是個擁有超過一億五 千萬人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皆獨領風騷的世界強國。 然而,中國本身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仍然一如往昔,在明朝國 勢達於顛峰後開始造成反作用力。因為七次下西洋的勞師動 眾動搖國本,致使明朝停止了一切海外遠征,船隻報廢、航 海圖被焚毀,曾為海上霸王的中國自此以後再無海軍可言。 15世紀後,明朝又迭遭蒙古瓦剌(Oirat)、日本倭寇的進 犯,甚至皇帝本人也被異族擄掠(土木堡之變),國威漸次 衰弱。雖然朝廷試圖藉由改革人士的變法政策以擺脫苦境, 但太過理想化的變法政策最後仍然在現實的阻礙下宣告失敗 ,從此明朝已不可能再在強敵環伺下重新豎立威望。 明朝的衰弱,堅定了皇帝用兵亞洲的決心。為了進軍未知的東 方大陸,皇帝宣示了其治國理念(National Idea)是探索新世 界(Quest for the New World),也因此吸引了一批敢於冒險 犯難的探險家前來投效,而帝國的亞洲駐軍也已擴充到30,000 人。向明朝宣戰勢在必得,然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要同這 樣一個大國交戰,勢必要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但帝國如何能有 合理的理由向千里之外的國家宣戰?在台灣歸化的漢人建議 下,帝國找到了這樣一個契機:以擁護建文帝(明惠帝)後嗣 為名,向明朝要索政權的正當性。 1398年,明太祖的嫡長孫繼任帝位,建號「建文」。由於明太 祖開基立業後曾大封朱姓宗室為各地藩王執掌兵權,這讓新登 基而在倫理輩分上矮於這些宗族親王的建文帝感到不安。翌 年,建文帝仿效漢晉事例,推行削藩政策。但正如前朝故事, 削藩一旦人謀不臧,必定引發內戰,建文帝的削藩因而引起北 方勢力最大的燕王不滿,以「靖難」為名起兵造反。三年之間, 據河北精銳之師的燕王席捲天下,最後襲破應天府(南京), 建文帝火燒宮殿後下落不明。由於建文帝頗得人心,民間傳說 其脫逃後流落至東南亞一帶。 不論此傳說是否可信,至少帝國因而掌握到一個非常充分的宣 戰理由。建文帝是明太祖親自認可的繼承者,其正統性毋庸置 疑,甚且原本不承認建文帝的明朝也在最近幾年將之列入宗 廟。假設帝國能以擁戴建文帝正統後裔的大義名份向「逆亂叛 上」的明成祖後裔宣戰,在名義上順天應人。 因此,皇帝指派台灣殖民總督府找尋足堪建文帝後裔的人選, 並密令熟稔中國典章的漢人官員偽造相關歷史文件。一切準備 就緒後,神聖羅馬帝國要求明朝於三個月內將政權交給奧地利 所擁立的建文帝後裔。此項要求當然不為明朝所接受,奧地利 即以「協助中國正統皇帝重登被竊據的帝位」為由,向明朝及 其盟國‧朝鮮宣戰。由於理由名正言順,因此包括日本在內的 奧地利諸盟友也一同向兩國宣戰。 宣戰之初,歐洲聯軍在亞洲真正的戰鬥力僅為奧軍30,000人 及日軍30,000人;由於日本尚不具登陸作戰的能力,因此日 軍實際能投入戰場的兵力僅有其在原蒙古汗國(已被日本兼併) 的駐軍2,000人。海軍方面,則有有奧地利、日本、法國、西 班牙的聯合艦隊約100艘船艦。 帝國軍兵分兩路,一路8,000人從朝鮮忠清道(Chungcheong) 上陸包圍首都‧漢城(Hanseong);另一路22,000人原擬自 黃海登陸中國山東半島(Shangdong Bandao),但因明朝佔 據制海權,因此只得就近跨越台灣海峽攻打福建(Fujian)。 朝鮮方面的戰況,如預期般順利。在軍事科技的優勢下,帝國 軍很快就殲滅朝鮮6,000守軍,兩年之內征服全土。在朝鮮割 讓最富庶的全羅道(Jeolla)和慶尚道(Gyeongsang)並納 表獻降後,帝國結束了朝鮮的戰事,並集中全力攻打中國。 原本帝國預期和明朝的戰鬥將是一番苦戰,但出乎意料的是, 這個「東方的睡獅」對於帝國軍薄弱的進攻兵力似乎毫無招架 之力。科技方面,不同於帝國軍在日本和朝鮮等亞洲國家遇到 的大刀隊,當時中國陸軍在戰場上已能很熟練地使用鳥銃 (Asian Arquebus),但帝國軍除了配備更先進的滑膛槍外, 並採用三十年戰爭名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Gustav)改良 後的排射建制以提高射擊效率。此外,面對中國步兵輕裝化以 及兵器多樣化的特性,配備轉輪手槍的帝國騎兵也改良了在歐 洲所慣用的半迴旋開槍戰術,在敵軍於滑膛槍射程範圍內動搖 後直接發起衝鋒,這讓帝國陸軍同時兼具了火力和衝擊力的優 勢。就算是面對明軍的「佛郎機砲」、「紅夷大砲」,帝國軍 也有輕量化後能於戰場上機動運用的裹革大砲(Leather Cannon)反擊。 在兵器與戰術的優勢下,帝國軍兵力雖極少,但仍然屢次擊潰 明軍的反攻,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明朝舊都‧應天府(南京, Nanking)的攻防戰,帝國軍以1,000騎兵、11,816步兵、2,823 門大砲(約15,000人)跨越揚子江後進攻這座南方重鎮,明 軍則投入禁軍‧神機營7,627騎兵、19,924步兵、2,000門大 砲(約30,000人)保衛南京。在地形與兵力的雙重劣勢,帝 國軍指揮官(Fire5、Shock3)依然獲得了驚人的戰果:帝國 軍損失1,800人,明軍傷亡25,000人,餘剩的明軍在潰散途 中遭到帝國軍連番追擊而完全毀滅,自此明朝再無力組織兩萬 人以上的兵力進行反擊,帝國軍於中國境內再無任何敵手。 此後,帝國軍一面派遣探險家探勘中國內陸,一面揮軍攻略沿 岸各都市。在極為順遂的情況下,帝國軍僅以40,000兵力(戰 爭期間從台灣陸續召募約一萬人)在八年內完全征服遼闊的中 國全土,帝國軍的足跡到達了極西的玉門(Yumen),遙望西 方的瓦剌(Oirat)和吐蕃(Tibet)。在國土完全喪失的情況 下,朝廷不得不以天朝之尊接受了奧地利的要求:割讓沿海富 庶的江門(Jiangmen)、澳門(Macao)、廣州(Guangzhou)、 福建(Fujian)、江蘇(Jiangsu),以及琉球群島(Ryukyu) ,並向神聖羅馬帝國稱臣納貢。對於中國朝臣來說,這個和約 簡直喪權辱國,但約瑟夫皇帝是用一種寬廣的世界觀來看待中 國。同樣是一個帝國的掌權者,他非常同情明朝在內憂外患中 舉國上下時刻陷於焦慮的苦境。他並不擬用帝國主義的心態要 在中國搜刮利益,而是想要讓奧地利藉由宗主國的地位保護中 國免於北方後金的虎視眈眈。事實上,他更構想著一個偉大的 計畫:就像1,300年前羅馬帝國一分為二、800年前查理曼帝國 一分為三,他心目中的世界性的統一帝國也需要一個代行者替 他管理東方的政務,這個代行者最合適的人選就是中國。在新 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新東羅馬帝國(中國)的共同 統治下,人們不再在狹隘的地緣主義中爭權奪利,因為全世界 都在雙位一體的帝國統治下達成真正的和平和平等。 於是,約瑟夫皇帝不畏舟車勞頓,親自到北京拜訪中國皇帝, 以兄弟相稱,並試圖解釋先前擁立偽建文帝的用意。在詳談之 後,中國朝廷明白了這些金髮碧眼的夷人並不像過去的異族總 是貪婪於中國的子女玉帛,他們企求的是一個遠比一切會腐壞 的金銀財寶更為永恆的偉大理想,而中國的投降-不,應該說 是合作-是這個理想關鍵的一環。在獲得明廷的信賴後,約瑟 夫皇帝感到非常滿意,於是宣佈:除了要求每一位明朝儲君必 須親到維也納接受神聖羅馬帝國加冕為中國皇帝外,奧地利取 消了一切中國因為戰敗而被附加的束縛。中國只要遙奉神聖羅 馬帝國為宗主國,就能接受奧地利的政經軍事支援並在亞洲享 有完全的國際主權,且中國一切決策(包括對外宣戰)由奧地 利負起最終的責任。 在日本、朝鮮、明朝相繼被納入奧地利的世界計畫後,皇帝突 發奇想:既然在東亞已經站穩了立足點,何不藉此力量打通亞 洲和歐洲的陸路連接?他打算以這40,000遠征軍從中國向西 進攻,掃平中間一切障礙並在最後連通奧地利和中國。這是一 個非常嚇人的夢想,因為除了冷兵器時代蒙古人以輕騎兵優勢 真正實現這個夢想外,古今多少名將的一切努力終歸失敗。他 不敢想像這個夢想付諸行動將花上多大的代價以及承受多大的 失敗,但對一個志向遠大又屢屢獲得軍事勝利的年輕皇帝來 說,這個夢想就像伊甸園的毒蛇總在他午夜夢迴之際不斷誘惑 著他。皇帝的身分要求他必須以民生為重而保持自制,但年少 輕狂的靈魂卻又在他內心深處蠢蠢欲動,因此自中國歸返霍夫 宮後,皇帝常常對著東方的地圖發呆一整天。沒有人知道,此 刻他的心靈在兩極的拉力下同時陷入既焦慮又興奮的矛盾感, 這種感覺總有一天會讓一個人做出極為瘋狂的決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62.146 ※ 編輯: kkman2010 來自: 122.126.62.146 (11/03 17:38)

11/03 19:20, , 1F
玩家好像只能吞晉系
11/03 19:20, 1F

11/03 19:20, , 2F
回錯.... @@
11/03 19:20, 2F

11/04 06:32, , 3F
這說法好YY啊,不過看起來真是有趣極了! XD
11/04 06:32, 3F

11/04 16:29, , 4F
目前看過文筆最好的戰記!
11/04 16:29, 4F
文章代碼(AID): #17B3sK4L (Paradox)
文章代碼(AID): #17B3sK4L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