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碁人弈事”圍棋展

看板GO (圍棋)作者 (逍遙山水憶秋年)時間2周前 (2025/09/29 21: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碁人弈事”圍棋展 名嘴馬西屏患失憶症奪冠 作者:護目點擊:10342025-09-29 14:14 1924年馮玉祥將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至今整 整百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陸續組織文物南遷,存於四川各地,抗戰勝利後“東 歸”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文物被運至臺北,1965年落成“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華文明珍寶從此兩岸相望。 黑嘉嘉參觀圍棋展,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以落子手勢合影。 作為紀念百年的特別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12日至9月28日推出《碁人弈事——古代圍 棋文化》,展出六十餘件圍棋相關藏品,並在8月17日舉辦“故宮一百碁人弈事圍棋賽” ,宣傳詞為“等了一百年才有的圍棋賽”,配上宋代黃庭堅“投壺奕棋,燒燭夜歸”書法 ,300個名額被4歲到70歲的愛好者一掃而空。 比賽現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為獲獎業餘棋手頒發紀念品。 《展覽概述》稱:“棋盤雖小,方寸之間仿佛一座小宇宙,蘊藏著無盡的人生智慧。圍棋 ,不僅是歷代文人雅士鍾愛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更是一種流轉於宮廷、寺院、閨閣 與街巷的文化記憶。這項古老的益智活動,源于華夏上層社會,歷經千年傳播至東亞民間 ,至今仍在全球體壇與數位(數位化)及動漫世界中展現旺盛生命力。” 參賽棋手紀念扇。 “本展以‘碁人弈事’為題,取古代圍棋別稱‘碁’、‘弈’之意,從不同人物視角與歷 史場景,娓娓道來一段段與圍棋相遇的‘奇人逸事’。透過跨越漢至清的精選書畫、文獻 與器物,看見帝王將相在棋局中運籌帷幄,文人雅士藉手談抒發感懷,僧侶神仙于對弈間 參悟生死,仕女閨秀在棋盤上消磨時光。古人以棋觀人、以棋養性,重在過程中的情感交 流與對人生的省思。即使未必精於棋藝,仍可在一盤靜心對弈中,享受片刻寧靜,尋得一 種從容處世的節奏。這或許正是圍棋留給現代人最深刻的啟示。” 黑嘉嘉體驗“棋問古人”AI互動。 觀展現場。 以下為部分展品,“展覽介紹”文字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傳五代南唐,周文矩《明皇會棋圖》。展覽介紹:唐明皇(唐玄宗)熱愛下棋,登基前曾 與日本遣唐僧辨正對弈,並任命棋士王積薪為“棋待詔”,推廣圍棋不遺餘力。畫中除未 落子的棋盤,還見丑角裝的優人與馬球棍,點出皇帝多樣的娛樂喜好,寓有“沉迷享樂、 荒政必敗”的警示。左上乾隆題詩更用楊貴妃放犬擾局的典故,批評其荒淫誤國,展現後 世對帝王逸樂與政治失衡的省思。本作舊傳周文矩所繪,實與元代任仁發畫風更接近。 傳五代南唐,周文矩《荷亭奕釣仕女圖》。展覽介紹:本畫舊傳為五代仕女畫家周文矩所 作,從風格推斷應為17世紀左右的畫作。畫中描繪一群穿著輕薄罩衫的婦女在池畔揮扇賞 荷、倚欄垂釣、憑幾下棋的閒雅夏日生活。畫家對圍棋似有一定理解。 展覽介紹(續):根據專家判斷,棋盤上的棋子布排符合圍棋棋路。對弈時以棋罐的蓋子 存貯吃掉的棋子(編者注:局部圖中,下方欄杆遮擋處的棋蓋裡隱約有兩顆白子。因對側 手中棋罐內有大量白子,可證兩顆白子為死子。但棋盤上其實有應提未提之子),亦為延 續至今的常見作法。畫中對建築、衣著、器具細節刻畫入微,頗耐細觀,提供珍貴的古代 圍棋視覺資料,也呈現過去女性對圍棋文化的參與。 傳宋,緙絲《謝安賭墅圖》。展覽介紹:緙絲為富麗精美的絲織工藝,自唐代興起、宋明 尤盛,多取材自歷史典故與傳說。本件描繪東晉名相謝安(圖右著木屐者)于淝水之戰之 際,面對前秦苻堅大軍來襲,即使寡不敵眾、兵力懸殊,仍從容地與帶兵的侄兒謝玄在華 美的花鳥庭景中對弈,並以東山別墅作為賭注的故事。即便左側傳來捷報,他依然面不改 色地把棋下完,爾後跨過門檻時,才因內心欣喜而碰斷木屐。此幅雖傳為宋代作品,但人 物形象與明畫較相近。 明,青花嬰戲圖碗(嘉靖)。展覽介紹:碗身上的16個童子,或騎馬、奏樂,或表演戲偶 、撲捉蝴蝶,活潑生動。碗心則為兩個童子對弈,神情專注。明代琴棋書畫四藝昌盛,童 子學藝場景也常出現在瓷器上。古人早已認為棋藝能夠陶冶性情,開發心智。這只大碗, 正是那份教養智慧的美好見證。 明,黃彪《九老圖》(局部)。展覽介紹:唐代詩人白居易退休後,與其他八位高齡名士 在洛陽香山組成詩社,世稱“香山九老”,成為後世追摹的雅集題材。此畫為明代蘇州畫 家黃彪臨摹當地流傳的宋版九老圖而成。畫中耆老於松竹繁花間展卷賦詩、戴花舞踏、圍 坐對弈,姿態可愛。根據畫中的姓名題識,對弈者為白居易和劉真。桌上棋盤的線條間距 雖不嚴整,但縱橫皆有19道線條,符合正規的19路棋盤。可惜無法判斷黑白棋各自由誰持 有,無法窺知當日局面。 明,婁堅五言古詩書法:“白黑彼二豪,縱橫此八埏。甯待局終後,方知幻化緣。勝劣茍 無辨,生死可與言。”展覽介紹: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婁堅以詩文書法聞名,也熱 愛圍棋。本幅書寫的五言詩,收錄在婁堅的詩集中,書中補充小注提到他為了安慰喪親的 友人“純中道兄”,頻頻與他對弈,並作了這首以弈棋為喻的詩,帶入人生哲理,希望好 友能像看透棋局勝負一般,超脫對生死的執著。全作筆墨跌宕豐秀,流露出婁堅對宋代蘇 軾、米芾書法風格的臨習。 清,孫祜《萬壽圖》(局部)。展覽介紹:《萬壽圖》冊共12開,為雍正、乾隆朝時期的 清宮畫家孫祜所作。孫祜擅長人物、山水與界畫,曾參與繪製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此 處,他以工筆設色,描繪鬚髮斑白的眾仙翁,從事各種與仙道信仰和文人生活相關的活動 ,將文人四藝昇華為仙人雅趣。“萬壽”為古時臣民對帝后生日的敬稱,仙翁的長壽形象 與本冊中的采芝、獻桃、煉丹等活動,增強了畫作的賀壽意味。 清,碧色及藍色玻璃圍棋子附黑漆描金棋罐。展覽介紹:圍棋因棋子以黑、白二色為主, 故俗稱“黑白”或“烏鷺”。但棋子色彩豐富,這組收納于黑漆描金圓底方盒中的碧、藍 色棋子,即為佳例。乾隆皇帝曾下令燒造16色玻璃棋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四種,此為 其二,另有紅、黃二色玻璃棋子於“貴冑榮華”展廳展出。本組玻璃棋子一面扁平、一面 圓凸,清亮通透、手感沉穩,是明代起流行的樣式。元代的棋子為兩面圓凸,顯見棋子外 形與用色,隨時代風尚演變。 清,《漁樵耕讀畫(二)柯山觀奕》。展覽介紹:“柯山觀奕”出自六朝志怪小說《述異 記》,講述晉代樵夫王質入山觀仙童下棋,忘卻時日,回神時斧柄已爛、人事全非的故事 ,遂成圍棋別稱“爛柯”的由來。本幅選自《漁樵耕讀畫冊》,由詞臣畫家繪製歷代漁父 、樵夫、農人的故事,寓含對隱逸生活的嚮往。畫旁題詩署名“綿寧”者,為道光皇帝皇 子時期所題。 清,裱錦圍棋象棋棋盤。展覽介紹:本件雙面兩用折疊式棋盤是在一片薄木胎上包覆白絹 後,以墨筆描畫格界而成。展開後一面可下圍棋,一面可下象棋,並可摺疊收攏,以利攜 帶收納。棋盤收貯於多寶格古玩盒小抽屜中,曾配有玉制的圍棋子及象棋子。 除書畫器物外,還展出了元《事林廣記·棋經十三篇》,明《坐隱齋先生自訂棋譜全集》 、清代《靈棋經》等棋書棋譜,以及林海峰題字棋具、周俊勳LG杯冠軍獎盃、許皓鋐亞運 會金牌的“臺灣棋壇風雲”板塊。 林海峰的子女林敏浩(左一)、林芳美(右一)陪同8月特邀參加臺灣女子最強戰的張栩 妻女小林泉美、張心澄參觀展覽。 “故宮一百碁人弈事圍棋賽”中,出現了一位久未露面的名人身影,乃是1955年出生的資 深媒體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頻繁來往兩岸報導圍棋,後來成為電視名嘴的馬西屏。馬 西屏曾任已停刊的“中央日報”副總編輯、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馬英九文宣助手,為 首位包攬四座臺灣新聞獎者。1989年赴浙江採訪第1屆應氏杯決賽,與聶衛平搭檔獲寧波 橋牌雙人賽冠軍,同應昌期、周俊勳等寶島棋界人士均關係密切,留下名句:“當他拿起 棋子與人對弈的刹那,生命就已莊嚴地獲得勝利,人生從此紅光滿面照破山河萬朵。” 約十年前,曾經博聞強識筆耕不輟的馬西屏患上失憶症,逐漸淡出螢屏。賽後感慨:“我 今年七十歲,自學圍棋六十多年,這次是因為破天荒要在故宮下棋,人生第一次報名參加 圍棋比賽,第一次拿冠軍,第一次有了段位證書。昨摸到棋子夢回年少,我大概有二十多 年沒摸過棋子了。” 馬西屏不無自矜地表示:“我橋牌曾經拿過幾十個冠軍,現在圍棋終於有一個冠軍,而且 分量十足。講故宮故事最多與寫圍棋故事最多的人,拿‘故宮圍棋’冠軍,多麼有意思, 這也是另類紀錄。我其實已經病了超過半個月,本來不想參加了!總共要下五盤棋,擔心 撐不住,堅持最後終於得償所願。” https://www.foxwq.com/news/listid/id/16327.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M.1759151145.A.779.html
文章代碼(AID): #1eseGfTv (GO)
文章代碼(AID): #1eseGfTv (GO)